Feature
中國工廠,血汗以外
攝影:譚志榮
部分圖片由《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提供
生活空間 Feature
說到「中國工廠」,很容易就連繫到工作環境差劣、欺壓工人等負面的聯想,今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站選址在蛇口—這個工廠林立的地區,在香港人眼中,既不熱鬧也不有趣,位置雖鄰近口岸卻感覺陌生。是次展覽的兩個場館皆由荒廢工廠與貨倉改建—廣東浮法玻璃廠和蛇口客運碼頭舊倉庫,概念是想把原來的舊建築用作展覽的主角,修復背後的價值和意義,不但在近期眾多建築展覽之中突圍而出,更將「中國工廠」以全新的姿態演繹。
隔鄰工廠工人對展覽充滿好奇,隔着玻璃窺看人來人往的展場,構成有趣的畫面。
中國工廠的負面形象,在西方人的眼中特別明顯,跟不平等、不人道幾近劃上等號,然而今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下簡稱《深港雙年展》)的創意總監和策展人、來自荷蘭的Ole Bouman卻反其道而行,選擇將一所荒廢破落的玻璃廠改頭換面,以經濟、文化與建築的角度,將中國工廠的概念無限伸延。
Ole在建築界擁有豐厚的履歷,是著名荷蘭獨立建築雜誌《Volume》的創辦人兼總編輯,及後擔任荷蘭建築協會(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的會長,還有《The Invisible In Architecture》、《The Battle Of Time》、《Architecture Of Consequence》等著作,又曾於2000年時策展「第三屆歐洲宣言展」(Manifesta 3),專業知識毋庸置疑;這位荷蘭人多年來跟中國也有着密切的關係,這次策展工作,並不是偶然,在他眼中的中國工廠,更不是單純的血與汗。
不停的冒險
早於2006年,Ole便在其雜誌《Volume》帶來有關中國的專題〈Ubiquitous China〉(條條大路通中國),探討全球化下中國建築和都市化進程;他關心中國的城市發展和公共空間的建設,並參與北京郊區的福利房屋住宅區計劃;上屆《深港雙年展》,他的〈Housing With a Mission〉展覽贏得雙年展組委會大獎,對於中國建築,他絕非outsider,「由我接任這工作開始,已把雙年展視為冒險。三十年前,深圳本身就是中國的冒險,而雙年展的概念自2005年出現後,也一直在成長。外界對蛇口缺乏認識,且遠離市中心,但我們決定為今次展覽作出冒險,把展覽場館移師到這工業區之中。」
將展館設置在偏遠的工廠區,令人難以明白當中的用心。對於Ole來說,蛇口工廠在商業經濟的背後,還有其他深層文化意義,「這些工廠有三個不同層面的價值。先是歷史層面:它們代表了中國過去三十年來的現代化進程,是光輝也是重要遺產;其次都市層面:工廠是都市構造的一部分,也是作為中國城市身份的重要地標之一;最後則是建築層面,不少工廠建築本身都美得教人難以置信,例如北京的鋼鐵廠,蛇口工廠的設計也是教人醉倒,這些皆令我想到Louis Kahn的最佳設計,只是在中國的都是由不知名建築師操刀。」
改變深圳的面貌
夾雜在氣體廠和汽車廠之間,是已荒廢的廣東浮法玻璃廠,不過蛇口的舊工廠豈止這一座,Ole之所以選其改造,除了是因為其美麗外形,還有其他原因,「從前它是沒有魅力和欠缺戲劇性的舊工廠,沒法得到關注,事隔三十年後重新檢視這個地方,發現這是早期深圳工廠之一,有份推動深圳邁向繁榮,讓中國變得現代化,它負責生產建築物和汽車所用的玻璃,名副其實是讓中國富起來的搖籃。」而《深港雙年展》令廣東浮法玻璃廠重生,同時亦得到了新的價值,「從產業到文化,從大規模生產到價值,從數量到質量,深圳早已作好轉變的準備。當人們將深圳聯想到厭煩、物質主義和速度,從今以後它便有新的面貌:多樣性、思考和精明。」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