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復耕新思維

近年來,香港人前往台灣旅行的數量大增之餘,本地甚至泛起「移民台灣」的熱烈討論。誠然,刻下的香港人,就算不熱中於參與或討論政治的,都會感覺到生活壓力無處不在,即使是年輕一代,對未來前景亦甚為悲觀。

反觀台灣,近年來生活質素卻予人大幅改善的印象,無論是城市化的台北或台中等地,乃至鄉郊地區的台東或花蓮,都散發着輕鬆悠閒的氣息,一些香港新一代更視在台灣開一家小小的咖啡館或民宿為夢想。即使港府早前公開表示,港人移民台灣的數字並沒有明顯增加,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下,此舉卻讓公眾有「此地無銀」的感覺。連台灣的《天下雜誌》近期亦以「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為題大做文章。若形容這是香港人最擁戴台灣的時候,相信亦不會有人異議。

開咖啡館、經營民宿、環島單車遊、甚或退休生活等等,不同人對於台灣的嚮往可能各適其適;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少人都被台灣較緩慢的生活節奏所吸引,再加上寶島的面積雖然無法跟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相比,但較諸全盤城市化、且經濟上向地產一面倒傾斜的香港來說,台灣卻有更多選擇和可能性。別的不說,單單是城鄉之間的差異,台灣便較香港鮮明得多。也因為保留着更大程度的鄉村化,致使台灣在近年全球掀起「棄城返鄉」的在地農業思潮時,得以讓有志此道的人士尋得空間,去實踐在地耕作、自產自銷的計劃。像上期我們報道過諸如台東池上或者花蓮等地方,相信是不少在港致志復耕的人士望門興嘆的。

在讓農藝復興,將農業與日常生活重新建立密切關係這個議題上,除了擁有足夠的空間和悠久的耕作傳統文化為基礎,新思維的介入亦同樣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一批台灣中生代便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對待農耕及作物,並投入嶄新的行銷或宣傳策略,讓跟農耕文化早經疏遠的都市人重新思考問題的重要性。他們不一定出身務農家庭,反而更多是城市人,本身亦未必有相關專業知識(甚至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如資訊科技、科研或出版等行業),但共通點是,他們都相信,在地耕作才是健康永續生活的未來,也是下一代人的出路,並願意為此全盤投入。

跟香港比較起來,在土地空間成為爭奪目標,而新界鄉郊文化又在城市發展及丁屋政策雙重夾擊下早已消失殆盡時,我們只能將農耕視作休閒活動,用以點綴都市營營役役的生活,又或者借之作為與主流建制抗爭的象徵,而談不上真正的自給自足。

(封面圖片﹕圖案來自「種籽設計」)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