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綠生活
都市田園之樂
上月微薇和朋友前往西九自由野,徜徉於各式小攤檔中,享受香港難得的大型公共空間。本來還想寫意地躺臥草地上,無懼如康文署或什麼什麼管理員的驅趕,無拘無束。可惜天公不造美,雨勢時大時小,連綿不斷。不過雖然人流不如預期多,卻仍然絡繹不絕。我們經過一個地上滿是麻包袋的攤檔,只見內裏都是一些乾草和泥土,檔名是「香港好薯」。
負責人向我們介紹,原來在一個麻包袋中便可以種一斤薯仔,而且過程極簡單,切下薯仔發了芽的一端,把它埋在土中,把乾草放在上面,每天澆水,偶爾再放乾草以提供養分,加上陽光,三四個月便可有收成。因為只是一個麻包袋,所以可以放在天台或露台種植。但若真沒有空間,他們還有寄養計劃,可以放在深水埗、土瓜灣、石硤尾和沙田的天台農莊。計劃不涉及金錢,場主Ivy說她要的是人力,幫忙澆水除草,並希望鼓勵本土種植。
雖然是有機栽種,但是他們更強調的理念是Permaculture(永續種植)。Permaculture由permanent(永久)、culture(文化),以及 agriculture(農業)三字所組成。運用自然、模擬自然,以永續的方式提供人類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系統,強調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及公平分享。
在1970年代中期,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與David Holmgren眼見快速擴張的工業化農業,卻破壞深遠,他們認為工業化農業毒害土地、水源、減損生物多樣性,並且毀滅了數十億公噸的肥沃土壤,因而開始構思如何發展穩固的農業系統,開創了Permaculture的主張。Bill Mollison更因而於1981年獲頒另類諾貝爾和平獎。實行Permaculture可以小至露台、天台,大至社區、村落或一個國家,甚至無形的社羣關係。
香港的農地百分比嚴重偏低,根據綠田園統計資料顯示,實際香港農地佔全港土地只有0.7%,遠遠低於其他城市──大巴黎52%、上海32.5%、北京24.7%、倫敦8.6%和新加坡1.1%。面對糧食危機,各城市都對都市農業愈發重視,希望增加蔬菜自給率,綠田園指出法國針對大巴黎區於2008年制定了 「都市農業發展政策」,目標是要減緩城市化進程,建立都市農業網絡;新加坡已定出自行生產10%蔬菜的目標,並規劃出2.1%的土地發展本土農業。反觀香港,我們仍然沉迷大工程如高鐵、大橋等,蔬菜自給率只有2.3%。
可幸天台種植成為新風潮,大學、中學、社區中心等等都紛紛加入,名副其實遍地開花。天台農耕好處多籮籮:糧食來源、改善空氣、綠化及降溫等。實行Permaculture絕對大有潛力,即使不能做到自給自足,也可增加選擇。而且耕種是讓自己從被動的消費者,做回主動生產者。都市農耕,不一定要經營一個農莊,絕對可以個人出發,一點點做起,重新規劃生活模式,跟大自然學習,「胸藏丘壑,城市不異於山林」!
微薇打算定時「探訪」薯仔,幫忙澆水除草,負責人告訴我們,種薯仔會開出美麗的淡紫花朵,原來薯仔未成為歐洲主糧之前,是一種王室貴族的庭園觀賞花。法國瑪麗皇后在宴會中把薯仔花戴在頭上後,成為王室的潮流,變成頭花和襟花,一直到十八世紀依然是觀賞花朵。既可賞花,又有收成,或者大家都可以試試,以享受都市田園之樂!
附加內容
回到頁首